久久久精品国产sm最大网站_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_欧美日韩免费一区中文_国产日产久久高清欧美一区

首頁 / 資訊中心 / 趨勢研究/從輿情大數(shù)據觀察城市交通出行

從輿情大數(shù)據觀察城市交通出行

發(fā)布時間:2017-05-15 分類:趨勢研究 來源: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辦

從網約車補貼大戰(zhàn)、交通運輸部出臺網約車新規(guī),到滴滴出行并購優(yōu)步中國;從一線城市排序之變,到各地紛紛推進綠色出行、智慧交通、“大數(shù)據+交通”的布局;從國家層面出臺“八縱八橫”高鐵路網的宏大藍圖,到新一輪城市地鐵與輕軌的規(guī)劃建設;從拼車、順風車、代駕、租車等網約車市場的細分,到摩拜單車等共享單車風靡京滬——不管你是自己開車或習慣使用網約車的上班族,還是嘗試開網約車增加收入的司機;是期待本地借助高鐵和機場建設增進發(fā)展的市民,還是常出門“看世界”的“驢友”;是熱衷單車出行的年輕人,還是關注城市交通發(fā)展的專業(yè)人士——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被城市出行的發(fā)展、變化、改革影響著,而關于交通出行的話題,也常常被媒體、網民、專業(yè)人士和普通市民談論著。

    那么,當“我們”所代表的網民,對于城市的交通出行,到底在談論什么?“我們”最關注哪些方面?在談論交通時有哪些傾向、意見和看法?媒體、網民、政府對于這些話題的關注有哪些不同的解讀和思路?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擬利用2016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這半年來的城市出行輿情大數(shù)據,對22個重點城市交通出行的網絡輿論進行整體呈現(xiàn)。

    “地鐵”“機場”成為各城市最熱門話題

    對22個城市的相關新聞報道進行詞頻分析,可以為每一個城市總結出最常出現(xiàn)的十大名詞和十大動詞,其中“地鐵”“機場”出現(xiàn)在每一個城市的十大名詞榜中,其次是“交通”(出現(xiàn)20次)、“公交(車)”(出現(xiàn)19次)、“軌道”(出現(xiàn)7次)、“司機”(出現(xiàn)7次)、“項目”(出現(xiàn)7次)、“航線”(出現(xiàn)5次)、“鐵路”(出現(xiàn)5次)、“中國”(出現(xiàn)4次)、“公路/道路”(出現(xiàn)4次)、“五一”(出現(xiàn)4次)、“高鐵”(出現(xiàn)3次)、“網約車/專車/滴滴”(出現(xiàn)3次)。

    輿情反映出,在22個城市中,“地鐵”“機場”是最受輿論關注的交通工具或場所,主要關注點集中于新線路/航線的規(guī)劃、建設、開通;其次是“自駕”(本文將其做動詞分析,但由于與本部分聯(lián)系緊密,故將其與其他名詞一起對比),主要關注點集中于春節(jié)、小長假、周末的出行;再次是“公交(車)”等公共出行方式,并且在公交(車)、出租車、網約車等公共出行上,關注點常集中于“司機”和“公路/道路”狀況等方面;最后是“鐵路”“高鐵”等城際出行方式,主要關注點在于高鐵站的新建和開通等(見圖1)。

    “開通”“建設”成為各地交通主要動態(tài)

    22個城市中,有20個城市的十大動詞包含“自駕”,19個包含 “開通/通車”,其次是“建設”“招標”“運營”“施工”“新增”“規(guī)劃”“開工”等(見圖2)。

    可以說,這些關鍵詞大都與一個或幾個交通項目的建設環(huán)節(jié)有關,有前期的“規(guī)劃”“投資”“招標”,中期的“開工”“建設”“施工”,完成期的“開通(通車)”“運營”,甚至后期的“改造”“管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輿情反映出,在為期半年的監(jiān)測中,22個城市都在城市交通方面有重大項目的建設與完工。從擁有不同環(huán)節(jié)關鍵詞的情況,可以反推該城市的交通建設情況:監(jiān)測期內,絕大部分(20個)城市都有重要交通項目已經“開通/通車”或“運營”,其次有不少(18個)城市正在“開工”“建設”“施工”,還有一些(10個)城市則處于“規(guī)劃”階段,但只有小部分(3個)城市有重要交通工程“改造”(見圖3)。

    關聯(lián)城市體現(xiàn)區(qū)域“一體化”“同城化”

    在不少城市的名詞熱詞中,都出現(xiàn)了其他相關的省份、城市或區(qū)域名,有些地區(qū)看似與本市關聯(lián)并不大,但深入研究卻能發(fā)現(xiàn)交通發(fā)展對城市協(xié)同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很多輿論中常出現(xiàn)的地名都與新航線、鐵路線路的開通相關,或是本身就是該市周邊的熱門自駕游目的地,或體現(xiàn)了區(qū)域性的協(xié)同發(fā)展戰(zhàn)略,如京津冀、長三角一體化等(見圖4)。

    以哈爾濱為例,很多河北、山東的城市成為與之相關的高頻詞,如“石家莊”“青島”“日照”“北戴河”(隸屬秦皇島市)等,這反映了民航的迅速發(fā)展。2016年3月,石家莊、秦皇島、青島均增開了前往哈爾濱的相關航線,其中石家莊、青島往來哈爾濱的航線均是該機場的骨干航線。據2015年《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哈市當年交通運輸總量為13158.1萬人次,較2014年下降5.4%,但民航旅客運輸總量達710.2萬人次,較2014年增長14.5%,體現(xiàn)了哈爾濱民航業(yè)在本市對外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又如對于北京,河北、京津冀是其高頻關聯(lián)地名;對于石家莊,京津冀、北京、天津是其高頻關聯(lián)地名;對于天津,北京是其高頻關聯(lián)地名。京津冀一體化在網民和媒體中也得到了熱烈的討論和聚焦。

    在長三角的南京,揚州、上海、安徽、浙江都是其高頻相關地;在上海,長三角、北京、江蘇、杭州是其高頻相關地;在杭州,臨安、寧波、上海是其高頻相關地。

    而在珠三角的廣州,上海、南寧、東莞、深圳、佛山都是其熱點地名詞匯;在深圳,東莞、廣州、濟南則是其熱點地名詞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地一體化的發(fā)展思路,明顯地體現(xiàn)在交通輿情中。

    當然,作為首都的北京,更是一大半城市的高關聯(lián)地名,是否與北京有直達的高鐵或航線,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城市在交通出行和區(qū)位經濟上的重要性;另外,不少城市及其附近的熱門景點,也成為高頻地名詞匯,如杭州關聯(lián)西湖,成都關聯(lián)瀘沽湖、稻城亞丁,石家莊關聯(lián)北戴河、秦皇島……熱點城市與熱點景區(qū)的發(fā)展休戚與共,往往一方的輿論口碑對另一方的旅游業(yè)也有重要的促進或負面作用。

    有趣的是,上海、天津、青島、廣州作為重要的港口城市和交通樞紐,在相關的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中國”這一關鍵詞的次數(shù)最多,似乎比起其他城市更具有全國視野;而成都則是在交通輿論中最具有“國際”氣息的城市,在十大熱點名詞中唯一擁有“國際”一詞。在與國外地區(qū)的關聯(lián)中,上海的交通輿論出現(xiàn)“日本”“韓國”的次數(shù)最高,依次類推,重慶是“越南”,青島是“美國”。

    交通輿論反映出城市的“性別友好”氣氛

    在不少城市,“女性”“女子”“女乘客”等也常成為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詞匯,一定程度上說明女性的出行和安全更容易引人關注。在鄭州,含“女性”相關的交通新聞和網民貼文比例達14.47%,其次是濟南(8.69%)、杭州(5.78%)、北京(5.50%)、上海(5.43%)、南京(5.32%)等地,而同樣含“男性”“男子”相關的新聞,則要遠低于該比例(見圖5)。

    在北京,2016年3月起首都機場開設女性專用安檢通道,不僅提高了通行的效率,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女性隱私。在鄭州,“女性”“專車”“歧視”都是該市獨有的熱點詞匯,這與鄭州公交推行的“女性專車”項目有關。為方便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在高峰期乘車,同時避免女性在夏季遭到騷擾,2016年4月,鄭州市906路公交車推出夏季女性專車,在夏季乘車高峰期時發(fā)出,僅限女性乘坐。這一新規(guī)引發(fā)本地熱議,很多網友認為此舉“貼心”;但也有男士表示“受傷”,甚至有質疑者表示這是對男性的“歧視”。不管如何,對于孕婦、哺乳期婦女等弱勢群體在出行上的特殊照顧,以及對普通女性夏季出行時的保護,反映出一個城市在輿論中性別友好的程度。

    節(jié)假日與本地文化塑造城市的出行風貌

    在不少城市的關鍵詞中還透露出本地文化的特點,比如“端午”是廣州交通相關輿論中的十大熱點名詞之一,體現(xiàn)出廣州人對端午節(jié)的重視。“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期間最大的活動項目,廣州市內多地都會舉辦賽龍舟或龍船巡游活動,如何規(guī)劃路線去參加龍舟比賽或參觀龍舟巡游也是市民非常關心的話題。因此,“端午”“龍舟”成為廣州特有的熱點名詞?!扒迕鳌薄拔逡弧眲t是南京交通輿論出現(xiàn)較多的節(jié)日,與之相關的“掃墓”“自駕”“路線”等詞匯,表明南京人對這兩個節(jié)假日的重視,而此時,臨近的上海、蘇州、揚州、安徽、浙江等地,則成為南京人最常去的目的地。另外,“春節(jié)/春運”是杭州、成都、南寧相關輿論最關注的節(jié)日話題。

    在本地特色文化與品牌方面,如青島,“漁船”“航線”“克利伯”“海域”“帆船”“船員”等詞語是活躍詞語。克利伯環(huán)球帆船賽作為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業(yè)余環(huán)球航海賽事,每兩年舉辦一次,青島站作為賽段之一,是該賽事??看螖?shù)最多的城市,借助這一賽事,青島“帆船之都”城市品牌建設也在不斷深化。

    在成都,隨著以熊貓為主題的地鐵3號線的建設運營,“3號線”“熊貓地鐵”和“盼達號”等詞一度驟升為新一屆“網紅”,成為本地文化和城市宣傳的“新名片”,在新媒體產生千萬級的關注量。

    在西安,“老區(qū)”“振興”和“助推”等詞是熱詞,主要是因為近年來陜西省一直致力于整合紅色旅游資源助力革命老區(qū)發(fā)展……

    從輿論的角度去研究城市的交通出行,給了我們看待城市交通的第二視角。我們不僅能了解城市交通自身存在的問題和發(fā)展動向,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了解網民和媒體在這些問題和發(fā)展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立場。

    利用輿情大數(shù)據,我們能理解網民群體力量的作用,但同時,不以這種群體力量來為個人偏激、狹隘的文字和行為推脫。比如不再一邊倒地“黑”某個城市的擁堵情況、不再做“鍵盤俠”去“人肉”地鐵上的不文明乘客、不再僅以感性而非理性態(tài)度去歡迎或厭惡某種政策的落地;讓我們關注城市社會的不平等、關切社會弱勢群體的特殊出行需要,但同時,不以簡單化、標簽化的概念去看待所有事物,比如為孕婦、哺乳期婦女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為青少年在考試期間提供更合理的路線,為不會使用手機的老年人提供更便捷的打車服務;讓我們理解城市協(xié)同發(fā)展與不均衡并存、智慧交通與出行難同在等城市發(fā)展背后的復雜邏輯,但同時,也要理解不同群體認知與行為的多元性,理解道德、法律、政治的復雜性,比如一條新地鐵線路的開通可能會更照顧某些地區(qū)的發(fā)展,單一政策難以滿足不同社會階層的不同需要,大數(shù)據的利用能帶來便利也暗藏隱憂……

    總之,透視城市的交通輿論,我們提出、批判、思考問題,討論、推進、弘揚優(yōu)秀的地方經驗,但同時,也不能自以為正確、正直、正義,而是在網絡這個“場域”中,在觀點、文化、利益訴求的碰撞與交織中,在認知與行為的互構中,政府、網民、媒體、個人、組織、社會,一起建構出一個更美好、更善良、更合理的網絡社群,為城市交通出行的改善,乃至整個城市面貌的提升群策群力。(朱燕: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主任輿情分析師)